非遗名录
非遗名称:乳山大秧歌
发布时间:2020-10-28 10:33:32    点击量: 0

非遗名称:乳山大秧歌

非遗种类:传统舞蹈

非遗级别:省级

非遗传承人:宋文菊、刘京青

非遗介绍:

乳山大秧歌起源于乳山河两岸,到明朝已初具规模,兴盛于清朝,是胶东大秧歌的典型代表。历经时代变迁,乳山大秧歌不断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化内涵到精神风貌,已经突破了传统大秧歌的表演套路,完全融入本土的文化理念,形成以乳山寨镇为代表的传统秧歌与城区街道夏西村为代表的现代秧歌两种风格。

乳山秧歌在民间被叫做逗会、耍会、耍逗会、耍秧歌。以队伍庞大、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其中大秧歌中的耍火龙表演形式在国内独树一帜。

2008年6月,乳山大秧歌被威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2月,乳山大秧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人介绍:

1981年,宋文菊初中毕业后,任村玛刚厂的出纳会计兼夏西村青年书记、妇女委员。她自幼受父亲、大伯等熏陶就喜欢上秧歌。历经40年的磨练学习现在不但能成套表演大秧歌。1998年,她在全市范围内率先组织成立一支村级舞蹈队。多次受到上级妇联的关注和表扬。2004年,她采纳夏西村大秧歌传承人黄守臣的建议,将全村的广大妇女及青壮年组织起来,把妇女舞蹈队和耍龙队改编成大秧歌队,这一举措,让夏西村传承了几百年的大秧歌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2006年,夏西的舞火龙表演几经创新,终于在宋文菊和老师黄守臣的带领下编进大秧歌队伍当中,使乳山大秧歌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演出的阵势更加恢弘,效果更加振奋人心,此手法在国内独树一帜。宋文菊带领的大秧歌队,日后成为乳山市政府举办官方活动时的助威力量,受到全市人民以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2014年9月,宋文菊被乳山市文广新局评为“乳山市十大非遗传承人”。2016年12月,宋文菊被威海市文广新局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京青,男,汉族,乳山寨宝口村人,生于秧歌世家的他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祖父学习秧歌的杂耍。现任乳山市曲艺家协会名誉顾问,威海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乳山大秧歌中,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力量、吉祥兴旺的象征。龙舞得越火就预示着人们的生活越兴旺,舞龙是乳山大秧歌的一大特色。刘京青的祖父是乳山当时有名的舞龙高手,他从7岁开始就跟随祖父学习舞龙,在舞龙的同时,对秧歌中的各种角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慢慢的模仿起来。天生聪慧的他模仿什么像什么。后来,他开始领舞,即秧歌队中“大夫”的角色。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练习,刘京青把秧歌中的各种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1987年,他组建了一支几十人的秧歌队伍,经常活跃在乳山的乡间村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感情交流,通过相互对拜的形式净化了村与村之间的恩恩怨怨,预祝新一年的和睦平安,丰富了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


 



技术支持: rushanre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