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东汉刘备带着喜饼去娶孙尚香的故事,最早记载了喜饼的由来。他命人烘烙了一批“龙凤喜饼”带着去相亲。刘备一进吴国城就把所带的饼全部分发给百姓,一时全城人都知道刘备是来娶孙尚香的,孙权就无法加害刘备了。诸葛亮是山东临沂人,能想到“龙凤喜饼”,可见这种饼在山东应该有一定的饮食文化历史,而胶东又是山东的属地,乳山大喜饼应该这个时期已经盛行。但胶东喜饼的形制不一样,有的地方的喜饼很小,像月饼大小,而唯独乳山喜饼发展成为超大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乳山人淳朴豪爽,真诚善良,热情好客,待人之道以不给人亏吃为荣。从前小麦播种面积小,麦子面粉很金贵。谁家子女结婚,喜饼烙得大、烙得多,会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喜主们为了展扬和传名,赛着伴儿地把喜饼加大。所以,出现了一家烙的比一家大的情况。无序加大一个阶段后,人们开始回归理性。饼太大需要掰着吃,婚姻是和合之事,掰开来不吉,馈亲赠友携带也不方便。在清末民初,形成了现在的规格,传承至今。
主要特征
产品特征:乳山大喜饼,大方的外观,在胶东众多的喜饼中,仅大小就排行老大,且乳山大喜饼个最大、形最圆、色最美、味最纯,食后最不烧心,这几“最”特点使乳山喜饼在全国都很闻名。
制作特征:乳山大喜饼最大的特点,有脆、甜、香的共同风味,还有软、润、滑等家庭特色。“粳米白面,各人手段”。因在制作过程中,在发酵时间、佐料添加、火候把握等环节上,往往各家各有一套,所以会出现口感回味不同。
非遗传承人
于彬
目前主要传承人是于彬。幼时曾跟随母亲学习喜饼制作,目前已从事喜饼制作二十余年,对喜饼原料选取、加工技艺、发酵时间等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于彬作为乳山大喜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为乳山喜饼制作技艺的改良做出一定的贡献。他在保留乳山大喜饼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融合部分现代精良原料,制作出的喜饼口味松软甜味适中,不干不油。入口即化,轻轻掰开丝丝纯正浓郁的发酵香味扑面而来,弥漫在唇齿之间。于彬制作的喜饼食后不烧心,不掉渣,老少皆宜,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赞誉,整体提高了乳山大喜饼的口感和营养,推动了乳山喜饼的发展进程。于彬一直专注于乳山大喜饼的工艺研究,具有一套系统的品鉴喜饼的方法,通过闻、观、品等方面区别出正宗的乳山大喜饼,并将这项技艺传播给广大群众,加深了乳山人民对于大喜饼的认知。同时对于有意向学习的学员,做到手把手教学,让正宗乳山大喜饼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来源:乳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