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市文化馆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发布时间:2017-12-21 23:30:29    点击量: 0

    今年以来,市文化馆作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积极筛选普查项目,本着“保人就是保艺”的原则,选出其中濒临消亡或迫切需要保护的项目加紧申报省级、市级保护名录,同时积极确认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确保项目传承有序发展。
一是积极推荐乳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威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威海专家讨论认证,最终确定辛明路、宋文菊、于彬、于芳、段桂波五人为威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二是积极推荐萧明魁、张连芝、于淑兰申报山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申报材料正等待省文化厅的审核。三是积极挖掘整理第五批乳山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自今年1月始,市文化馆先后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对乳山木板年画制作技艺、乳山地瓜烧酒制作技艺、乳山糖画制作技艺、宫氏八卦掌、宋氏泥塑技艺个5个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和摄影、录像。并对寨前生食小伏虾、乳山剪纸两个乳山市级非遗项目进行重新挖掘整理和摄影录像。这些项目的后期整理工作正在继续,预计年底,新挖掘的五个项目将申请乳山市人民政府审核公布,这将为申报第六批威海市级非遗名录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有保护,缺传承。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设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中心,实施了“一个非遗展厅、一个非遗档案室、一套普查书籍、一个非遗电子数据库”的“四个一”保护工程,非遗保护工作富有成效。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受相关因素制约,部分非遗项目仍不可避免的走向灭绝。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非遗传承、后继乏人。乳山市20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59.5岁,最大的86岁,部分项目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而非遗项目传承技艺主要靠口授心传,需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耐心学习与实践。年轻人及专业人才鲜有涉入,甚至非遗传承人的子女也不愿子承父业。二是资源枯竭、难以为继。随生态环境变化,适合非遗项目生存的条件、空间正在慢慢丧失,如杆秤制作技艺、乳山芦苇席制作技艺因原料短缺,无法继续。姜氏柳编制作技艺、寨前生食小伏虾等,也因产量骤减,难以为继。三是功能单一,市场狭小。一些非遗技艺与现代市场结合度低,无法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缺乏“造血功能”,难以焕发生命力。比如镂绣,其生产的床单、被套以亚麻料为主,价格贵,色调单一,市场需求不大。(二)有内涵,缺展示。乳山市非遗具有胶东特色,特别是大乳山传说、岠嵎山传说等民间文学类,以及乳山大喜饼制作、葫芦烙画制作等手工技艺类,与我市的母爱文化、城市品牌等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深厚的文化内涵未得到有效展示,在大型演艺、节庆活动与各类比赛中,较少见到非遗项目的表演与展示,群众对非遗知识了解不多。(三)有资源,缺开发。我市已获评省市县三级非遗26项,这是我市独有的文化资源。因缺乏有效开发,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多数非遗保护项目,以传承人个体小工厂、工作室、作坊为中心,缺乏做大做强的理念及产品创新方面的研究,难以获得较大的市场收益,且大部分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没有与旅游资源、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产业化集聚度与市场化开发水平较低。(四)非遗名录确认工作在逐年增加,但保护、传承、扶持传承人收徒传艺经费缺口较大。

技术支持: rushanrex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