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东花饽饽习俗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胶东花饽饽习俗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宋代《梦粱录》中也记载了把胶东花饽饽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延续至今,可谓历史悠久。
在文登,同样有着悠久的面食历史,人们用蒸饽饽来庆祝各种节日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文登的花饽饽由简单的大枣饽饽到龙、虎、花、鸟、虫等各种形状,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胶东地区人民忠厚善良的浓浓乡情以及绚丽质朴的乡土文化。
荣成剪纸
荣成剪纸是荣成极具代表性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艺术之一,荣成沿海一带渔村是荣成剪纸主要发源地和散布地,其剪纸题材、风格及其民间普及性等都具有一定代表意义。
荣成剪纸的显著特点是: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寓意鲜明之中兼具抽象、夸张的审美取向。在这里,民间艺人创作的大都是美化生活的剪纸。按其用途大致可分为窗花、墙花、顶棚花、纸斗花、灯笼花等,花样内容则多以海洋动物、飞禽走兽、渔乡生产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剪纸高手还创作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系列剪纸,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海文化特色。
荣成剪纸源于唐朝,是荣成各沿海渔村自生自发的民间艺术,主要内容以渔家生产生活为主;唐以后荣成剪纸作品慢慢从从粗劣到精细,也使得渔家剪纸技巧逐步完善;明清时期,沿海百姓把这些精美的作品粘贴在纸斗上作为渔家女出嫁时的陪嫁品,每个姑娘出嫁都必带着贴有精美剪纸图案的器皿;到了近代,这种习俗完全被沿袭下来,在技艺技巧上更加丰富完善,且渗透在点滴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每年的荣成渔民节,渔家的剪纸作品琳琅满目,室内门窗甚至渔船上随处可见;现代荣成剪纸出现了大量的反映新人新事新生活的作品,开拓了荣成剪纸的创作新思路,在传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完善,显示了旺盛不衰的生命力。
乳山大秧歌
乳山大秧歌
石岛渔家大鼓
“石岛渔家大鼓”是沿海渔民在其特有的人文历史环境中,在长期从事海上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鱼虾满仓、渔船靠岸时人们的喜庆心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最原始的石岛渔家大鼓来源于港湾街道大鱼岛村。
1689年至1691年,清朝康熙30年前后,王、张、宋、伯、刘等姓氏的大鱼岛人的祖先由山东省乳山一带带领子孙迁至大鱼岛海边定居。当时的大鱼岛还是一片荒芜人烟的荒地。如何生存下去对大鱼岛先祖来说是一件茫然又明确的事。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既然石头山上难得温饱,就只有一条路,向大海讨生活。于是大鱼岛的先祖们向陌生的大海发出了生存的挑战。每当鱼虾满仓、渔家子弟平安归来时,人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他们战胜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便有了锣鼓这种以民间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祈求丰收的庆典仪式。当时没有命名,因为村庄名叫大鱼岛,后来,大家就习惯地称为大鱼岛渔家锣鼓。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大鱼岛渔家锣鼓经七八代人的传承,鼓谱也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石岛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区域的渔民都采用大鱼岛渔家锣鼓作为庆贺、庆典的方式,最终大鱼岛渔家锣鼓对外改称“石岛渔家大鼓”。
“石岛渔家大鼓”在中国民间音乐体系中属打击乐类中的集群固定型锣鼓。由数百年前的单鼓表演逐步发展完善为多鼓、队鼓、集群方阵鼓表演方式。也可根据组织主题进行单鼓、数鼓及方阵鼓队表演,最多可组成近30台方阵,表演人数可达200余人。
“石岛渔家大鼓”的原始指挥方式是以主鼓组的二钹为指挥。随着鼓阵的扩大及现代大型集会表演需求,加强了指挥手的突出地位和艺术造型。现已演变为阵前指挥,指挥手站在阵前,以多种艺术手法进行专业指挥,使得大型方阵锣鼓表演更加整齐专一,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石岛渔家大鼓”的表演队形可根据场地环境灵活变化,基本队形有一字长蛇形,三角形,方形,弧形,圆形及分组形等等。表演服装可根据表演主题要求,设计多种不同风格的表演服,通常有民族式,古典式,古代将士式,渔家风情式,现代时装式等。
来源:文旅中国等